小时候,邻居家有一位老奶奶,华北协和女子大学毕业的高材生,脖子上常挂着一条细细的红绳子,红绳子下面拴着一副眼镜,老奶奶时常戴着它,捧着书或报刊,摇头晃脑,声情并茂,像是念经一样。有一次出于好奇,我把她的眼镜戴了一下,头晕目眩,差点跌倒。老奶奶说,这是老花镜,小孩子是不能戴的。
我对眼镜的初始印象便是文化人的标配,就像士兵配钢枪,工人配铁锤,农民配镰刀一样。只要像老奶奶一样戴副眼镜,如果口袋里再插上两支钢笔的人,必定学富五车,才高八斗,令人敬佩。
李春华/摄
进入学生时代,那时候同学中间戴眼镜的确实稀罕,不亚于国宝熊猫,即便有那么几位,不是跟遗传有关,也是学霸级人物,可望而不可及。我们还私下里给人家取了绰号,什么李眼镜、王圈圈之类的。
我心想,这辈子恐怕是跟眼镜无缘了。谁知道老了老了,眼花了,不得不老老实实戴上了老花镜,这是自然规律,不可抗拒。
据说年轻的时候视力好的人,上了年纪眼睛更容易老花,我信。我年轻的时候视力很好,经常帮母亲穿针引线,当兵体检时才知道我的两只眼睛1.5有余,且几十年始终如一,我曾以此为荣。
那一年刚过知命,忽然发现眼睛不对劲了,近看一团麻,远看曾相识,看书看报要拿远一点才看得清爽,还要眯着个眼。一个不争的也是不可回避的事实,岁月不饶人,眼睛老花啰。老花镜便与我形影不离。最初一副、两副,现如今已好几副,tp钱包书房里、客厅里、卧室里甚至是座驾里、卫生间里,必须保证随要随到,触手可及。折叠的、伸缩的、金丝边的、黑边的,还有什么防蓝光、防眩光、可变色的,五花八门,品种齐全,老花镜竟成了我老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亲密伙伴。
缺少老花镜真的会误事的。一日去郊游,茶杯、钥匙、手机都带了,唯独把老花镜忘带了。谁知这一天,短信、微信轮番袭扰,比平时热闹许多,可打开一看,它认识我,我不认识它,模模糊糊,云里雾里,急得抓耳挠腮也没用,干脆就不看了,关机,省得扰乱雅兴。晚上回家,戴上老花镜一细瞧,结果大腿都拍肿了,耽误了饭局不说,还得罪了一帮狐朋狗友,怎么解释都显得苍白无力,幸亏没耽误什么大事。
现实生活中也常遇到一些尴尬和无奈。有些物品尤其是药品的说明书,字小如蚁,老花镜叠加放大镜都难能辨清。我在想,这药品厂商的老板家里没老人么?减少成本也不至于就印那么小的字吧?
现实生活中更有一些温馨与感动,当下不少窗口行业在柜台上都配有老花镜,让老年朋友体验宾至如归,周到服务,心存感激。
老花镜的度数与年龄的岁数是共同进步共同成长的,最初一百度,然后是一百五、二百度,现在我就是在二百五这一档上坚守了好长一段时间,估计离三百不远了。度数低了看不清,白戴;度数高了掉眼泪,难受。
“不知道何时鬓角已染霜,不知道何时颜容已沧桑”,不知不觉间,一晃就老了,小康生活刚起步,生活质量不能降,世界那么美,我想去看看。老花镜,让我们一路同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