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54年和1974年,上海电影制片厂先后拍摄的黑白和彩色故事片《渡江侦察记》在全国公演,在当时获得一片赞誉声。黑白片《渡江侦察记》还在1957年获得文化部优秀故事片一等奖。时间间隔二十年,一部影片重新拍摄,由黑白改为彩色,且影片中的许多外景拍摄都选择在安徽芜湖繁昌,这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极为罕见,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?这是因为影片是根据真实的故事改编而成,而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安徽芜湖繁昌。
1954年版《渡江侦察记》海报
战斗历史惊心动魄
淮海战役刚刚结束,渡江战役即已进入准备阶段。第三野战军第九兵团第二十七军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,组建了一支先遣渡江大队,伺机偷渡过江,执行与江南地下党和游击队取得联系,侦察敌情,策应大军渡江的任务。他们是在二十七军侦察营的基础上组建的,大队长由八十一师二四二团参谋长亚冰(章尘)担任,副大队长由军侦察科长慕思荣担任。全大队三百余人,除亚冰是皖南人、老新四军外,都是北方人、老八路。他们大多不谙水性,因此在淮海战役结束后就来到江北无为县沿江集训,首先要学会游泳,然后再学习撑篙掌舵,划船操舟。
1949年4月6日,军部给先遣渡江大队下达了渡江的命令。这天是农历三月初九,晚上月光映照下的江面,波光潋滟,真所谓“江天一色无纤尘,皎皎空中孤月轮。”大队三百余人分两队偷渡,一队由亚冰领导,一队由慕思荣领导。 晚上九时三十分,亚冰队从无为县石板州叶家墩东南侧的鲤鱼套偷渡,经过二十分钟,在繁昌县十里场江堤登陆。慕思荣队晚亚冰队半小时,从无为县江心州北江村南边州头偷渡,经过二十五分钟,在铜陵县北埂附近的金家渡登陆,这上下游江面距离不足五公里。
第二天清晨,两支队伍分别到达铜陵与繁昌交界的狮子山和南陵县迪龙冲。江南是国民党统治的地方,一支三百余人的队伍如果滞留江边,不能及时地与江南的地下党取得联系,那是十分危险的。他们只能往南钻皖南的深山老林,去寻找地下党和游击队。
第三天,两支队伍在南陵县塌里牧会合。当晚即继续向皖南的大山前进。4月12日,他们终于与地下党取得联系,并在他们的配合和帮助下,开展敌后侦察工作。4月18日,接军部命令,又回返北上至江边,在南繁芜游击总队的配合下,策应大军渡江。
电影《渡江侦察记》就是艺术地再现那段惊心动魄的战斗历史。
1974年版《渡江侦察记》海报
三下江南踏勘采访
说起电影《渡江侦察记》的拍摄,实际还缘起电影《南征北战》。1952年,陈毅陪毛泽东看《南征北战》,他们一边看一边评论,毛泽东总的肯定了这部电影,只是说这部电影还缺乏故事性。《南征北战》的编剧是沈默君,陈毅在一次会见时转述了毛泽东的意见。沈默君记在心里,有意在下一个剧本中改进。
沈默君是华东军区专业作家,早就听说第二十七军先遣渡江大队的事迹,他有心据此写一个电影剧本。于是,他采访了当年的副大队长慕思荣,然后又三下江南,踏访当年先遣渡江大队活动的地方,采访当年配合先遣渡江大队的地下党同志,尤其是重点采访了当年活跃在皖南江边,令敌人闻风丧胆的沿江武工队队长毛和贵。毛和贵向沈默君介绍了搜集和窃取敌人情报,斗智斗勇,向先遣渡江大队递送情报,配合他们破坏敌人设施的一些细节,为沈默君构思中的剧本提供了珍贵的素材。
沈默君很快完成了剧本《渡江侦察记》的创作,剧本获1954年华东军区文艺创作一等奖。他在剧本中把三百余人的大队缩小为一百人左右的连。剧中的李连长是以亚冰和慕思荣为原型。剧本中的游击队长是以毛和贵为原型。剧本中没有主要女性人物。
陈毅在审读剧本时提出自己的意见,他说:“剧本里怎么一个女的都没有。地球上一半人是女性,我们革命队伍里也有很多女军人女烈士,女同志参加革命的何止百万,不写女性角色说不过去。”沈默君把剧本中毛和贵的角色换成了女性,并就此重新修改。在前期的采访中,沈默君接触过四位女游击队员,于是,他便把这位女性角色命名为刘四姐。
上海电影制片厂确定拍摄《渡江侦察记》,导演是《南征北战》的导演之一汤晓丹。根据导演的意见,对影片中的几个主要角色进行了分工。孙道临饰演李连长,齐衡饰演吴老贵,tp钱包官网下载孙永平饰演小马,康泰饰演周长喜,中叔皇饰演杨威,李玲君饰演刘四姐,陈述饰演敌情报处长。1953年夏季,上海电影制片厂《渡江侦察记》剧组乘火车来到芜湖,又由芜湖直接来到外景拍摄地繁昌县旧县镇(即新港),所有演职员都住在西街的鹊江旅店。
《渡江侦察记》是一部惊险战斗故事片,有些类似于今天的谍战片,观众在观赏时要有惊心动魄的视觉体验。为此,导演汤晓丹乘坐一艘汽艇,不止一次地行驶在十里场和金家渡之间的江面上,寻找能造成这种艺术效果的外景。可是,和《南征北战》外景不同的是,这平坦绵长的江堤,怎么也找不到凤凰山的巍峨和摩天岭的险峻。
可当汽艇再驶至十里场时,远远地只见下游的江畔突兀而起一座山头。他令汽艇近前踏勘,随行的本地人告诉他这是板子矶。但见板子矶与凤凰山、摩天岭有着十分相似的地方,汤晓丹高兴极了,渡江登陆的外景就选择在板子矶。那岌岌陡峭的崖壁,侦察英雄搭着人梯艰难攀爬的画面,就是在板子矶下拍摄的。
1954年版《渡江侦察记》中主演孙道临。
探班看景大开眼界
影片中有很多精彩的画面,多少年来一直定格在观众的记忆里,而这些画面很多是在繁昌拍摄的。渡江英雄搭人梯攀岩过敌人岗哨,拍摄地点是板子矶;李连长等混入民工之中打夯筑堤,窃取敌人江防工事情报,拍摄地点是从旧县到芦南的油坊大堤;敌情报处长与李连长等遭遇被追赶的一场戏,拍摄地点是由同和祥锅厂往江边的大路;侦察员小马天黑泅渡过江送情报,老英雄吴老贵为掩护小马而牺牲的戏,拍摄地点是油坊大堤的江边……
影片的拍摄得到了华东军区的大力支持,特意将正在抗美援朝前线的慕思荣、高锦堂调回国。慕思荣是华东二级人民英雄、当年的副大队长,高锦堂是当年先遣渡江大队的连长。慕思荣为军事顾问,高锦堂为顾问助理。他们重回故地,又来到江南,而且拍摄的是他们当年的故事,心情特别高兴。在指导影片拍摄时特别认真,与演员同在片场,每一个战斗细节和动作都是一丝不苟地指导。
1974年夏季,上海电影制片厂重新拍摄《渡江侦察记》,黑白片换成了彩色片。编剧为集体改编,执笔:季冠武、高型、孟森辉;导演:汤化达、汤晓丹。演员除陈述外,所有的演员都换了。黑白片演员表中的李连长,在彩色片中有姓有名为李春林(连长),由王惠饰演,刘四姐换成了刘队长(游击队),由张金玲饰演。影片中的群众演员由县庐剧团担任。
剧组拍摄外景时由芜湖来到繁昌,住在县革委会招待所。虽说是重新拍摄,可主要剧情并没有什么大的变化,外景地多是原先的地方,导演仍是汤晓丹,只是增加了他的儿子汤化达,所以拍摄得很顺利。影片结尾的外景是新地方,浩浩荡荡的大军行进在继续南进作战的公路上,这段气势恢弘的画面的拍摄,是在繁昌至芜湖的一条公路上。
《渡江侦察记》第二次来繁昌拍摄外景时,旧县这个江南小镇改名新港也有十多年了,那是我的家乡。第一次拍摄时,我还是个孩童,第二次拍摄时,我已是个青年。听说在家乡拍摄电影,心里痒痒的,就想去“探探班”,看看景,开开眼。我和妻子选择一个星期天去了新港,此时剧组的拍摄任务已经完成,实景拍摄是看不到了,但是,美工布置的外景还没有拆除。我们便赶紧去油坊大堤,远远地望去,江堤上一座一座的碉堡,一道一道的铁丝网,有些森然可怖,可近前一看,那碉堡是按一比一的比例,用三合板和硬纸板做成。那铁丝网更神奇,竟然是用黑色的塑料线拉着,缠绕于上的铁蒺藜,也是用塑料线剪成。远远望去,就是一道道的用于防御偷袭进攻的铁丝网。虽然没有看到实景拍摄,可这以假乱真的外景已让我们大开眼界,也算了解了一些电影拍摄的小知识吧。